当前位置: 首页 > 平凉要闻

抓实链长制 奋进十四五丨山乡直奔“牛”日子

发布时间:2023-09-18 12:13 字体: [ ] [ ] [ ]

“哞……哞……”隔着圈舍,远远就能听见阵阵牛叫。走进崆峒区西阳乡西阳村红牛养殖小区,一头头骨骼健壮、肌肉丰满的平凉红牛正悠闲自在地吃着饲料。

43岁的马万栋是这批红牛的“主人”。十几岁就进城打工的他,学过厨师、跑过车,最近七八年开火锅店、开宾馆,还干过一些小工程。

“这两年生意不太好做,我考虑再三决定回到老家发展。一方面是市、区红牛产业政策好,另一方面我家里也有养殖基础和经验。”马万栋对现在的事业很满意。“养红牛既响应了政府号召,又实现了自我转型。我更想带动周边的父老乡亲一起发家致富、过好日子。”他说道。

马万栋向记者介绍:“这是一座按照平凉红牛产业链发展定位,以‘优质牛’和‘高端肉’为目标,在农户‘分散养殖、储牛于户’的基础上,通过废弃资源盘活利用、老旧牛棚改造提升,从庆阳、宁夏等地引进良种而建成的标准化养殖小区。”

如今的马万栋俨然成了红牛“专家”,说起红牛养殖的优越性,他头头是道:“首先是红牛养殖周期长,肉质好;其次是红牛抗病能力强,适合传统的散养模式,人工投入相对少;再者红牛销售价格高,如果能实现批量分割销售,经济效益更好;最后,平凉红牛品牌优势已经凸显了出来,品牌效应正助推产业抱团壮大。”

乡村振兴,产业是核心。西阳村红牛养殖小区投资670万元,总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,共有双列式牛棚4座,目前,红牛存栏达220头,预计可带动村集体经济年收入6万元。此外,养殖小区每年可安排临时工和固定工12人,年支付农户劳务费达14.4万元。

养牛是西阳乡的老传统,也是助力乡村振兴、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。作为纯山区乡和纯回族乡,为了让年轻人在传统产业基础较好的“老家”实现“有发展、能致富”的目标,修建红牛养殖小区只是乡上以党建引领产业发展迈出的一小步。

作为牛产业“产前”关键的饲草环节,西阳乡同样已经安排妥当。

2022年,乡上经过扎实的调研分析、实地考察,让这一环节稳稳“落地”:投资310万元的唐湾村千吨饲草配送中心建成;配套机械用房、饲草加工储存间、硬化场地,流转200亩土地用以种植饲草玉米;购置饲草打包机、揉丝机等各类机械;推广玉米秸秆转化利用技术,引导群众扩大种植、养殖规模……

“集中打包青贮,长期存储,防止秸秆浪费流失,预计年青贮饲草可达1000吨,提高了玉米秸秆转化利用率。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后,由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合作社签订分红协议,预计饲草配送中心年收益30多万元,带动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,实现每头肉牛节省养殖成本500元左右。”饲草中心负责人李斌介绍道。

在长期摸索中,西阳乡围绕“种好玉米养好牛”的发展思路,在旱作农业上提质增效、在饲草供给上强化支撑、在养殖规模上扩繁增量:

建设上马、尹山、火连湾3个集中式分户养殖小区示范带动;

中营标准化养殖场建成;

唐湾窑洞生态窑洞养殖基地投用……

在乡、村干部和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共同努力下,西阳乡形成了“玉米种植—秸秆转化利用—肉牛养殖”产业链;西阳的牛,一头头“链”在了崆峒区、平凉市的红牛产业链上。

据了解,目前,西阳乡年均种植玉米达5.5万亩以上,饲草青贮达到4.5万吨以上;现有养殖户1413户,肉牛1.46万头,初步实现养殖户户均10头,常住人口人均饲养2.4头牛的规模,西阳乡也跻身全区牛产业发展的重点乡镇。

“我们还成立了牛产业发展工作专班,负责牛产业发展规划、瓶颈破解以及信息平台搭建、技术培训等。”西阳乡党委书记赵建军说,“乡上重点培育中营、唐湾、清明、西阳4个2000头专业养牛村。今年,我们的目标是示范带动全乡肉牛存栏量达到1.7万头,年增长2600头,增长率17.8%。”( 梁璐)

信息来源:平凉市融媒体中心
责任编辑:梁璐
分享: